在第六届“北大培文杯”颁奖典礼暨“唤醒语文的耳朵”主题论坛上,高考语文阅卷专家漆永祥教授多次提到了当前学生写作当中的弊病 —— 对生活缺少真实体悟。面对这样一个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现实问题,漆老师的讲话,可谓苦口婆心,希望家长和学生们能够从思想认知上率先转变。(以下内容根据现场录音整理,未经本人审核)
我们谈的是未来,未来不是飞过去的,未来是由过去和现在构成的。我给各位同学提三点:
要有大语文的观念
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教的语文课的三分之一都不到,老师教的是普遍的字词句的规律,老师教不到你社会和生活。课堂上教的是一般的字词句,这个字词句在文章当中怎么用。语文不光是文学与语言。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曾经尝试过把语言和文学分成两种教材,出版过,后来又合在一起。解放前叫国文,后来叫语文。有人说国文怎么好,语文怎么烂,其实不一定,有人所谓的民国癖好这是另一个问题。
语文包括文化、社会与生活,我们经常说语文的素养体现在作文,一个人的素养可能体现在语文。我们的谈吐,我们的言谈举止,我们走在路上跟人打招呼,你不要觉得是小事,这种就是语文应该有的素养。我们应该在社会上多活动,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。我们西北有一句俗话油缸倒了都不扶,过去油很值钱的,你如果不扶的话,你对社会也是一个没用的人。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大语文的概念,语文在公共汽车里、在地铁里、 在火车里,在你们来参加北大培文杯活动的路上,都是语文。
写作是阅读打下的基础
要养成一个长久的,甚至是终身的阅读习惯。而且是有效的,你走在路上、坐在公交车,坐在地铁里,手上要拿一本书,哪怕做样子也罢。我包里经常拿一本书,有时候可能拿了都没有看,但是我有一本书心里是舒服的。我和老孔(孔庆东)习惯写打油诗,我书包里还有诗词格律的小册子,有时候我会翻一翻、看一看。
阅读还得有效,有一次我在南方的一个中学,有同学说,老师我想法很多,可是拿起笔写不下去。我说为什么?他说我没有词,不知道怎么形容。我说你喜欢读什么书?他说我喜欢读《西游记》。我说好,你去看这个《西游记》,书中形容妖精长得多漂亮,怎么抹粉,怎么插花,怎么妖冶。里面还写到通天河,河水怎么汹涌等等,你只要读熟,将来你写的时候有用不完的词语。汉语词汇这么丰富,为什么曹老师写的文章读起来那么美呢?文从字顺,人话从哪说?从生活中来。所以一定要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,不管什么时候手上拿两本书。
学会观察社会
耳朵是用来听的,眼睛是用来看的,心脏是用来思考的,你们长那么水灵的眼睛,光是要好看的吗?走在路上要观察。中小学生写作中曾流行四大护法:莎士比亚、拿破仑、李白、文天祥,古今中外各两个。这些护法2013年开始在北京的高考作文中绝迹了。但又出现了新问题,北京孩子抓蝈蝈,从初一到高三抓了六年蝈蝈。你让写议论文,我抓蝈蝈是有道理的,你让写记叙文,老师我抓蝈蝈捉到了快乐。现在高考和中考的题型也一样,有的时候题换一下,双方都没有感觉到。所以你得在生活中去看,你得去观察。
举一个例子,有一年北大招生考试题目只有一个字“暖”。我们看大部分孩子写的暖,我都快“冻”死了。他写我在学校复习,大冬天的,回到家敲门,妈妈给我一瓶热水,我于是感到暖。18岁要考大学写这样的作文,我都快气死了。其中有一个人写得很好,他是湖北人,他父亲有兄弟姐妹三个,三家商量好要去乡下给老太太拜年,六个大人带三个小朋友,到了以后敲门,老太太开门,发现房间有淡淡的发霉的味道,墙上的砖也一块块地掉。这三家大人给老太太三个大红包,一个是祝寿,一个是过年。寒喧一阵之后,六个大人开始打麻将,小朋友也各玩各的,玩游戏的,看手机的,老太太发现还是她一个人。他说这个老人默默地走出了自己的房间,她看到茶几上三个大大的红包泛出了阵阵寒意。我觉得写得太漂亮了,现在偶尔写一篇好的我都不相信,我想可能是网上搜的。搜了半天发现没有,真是他自己写的。这么多年我再没找到有比他写得更好的,这就是他的观察。它反映非常严峻的社会现实,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老人,他不需要钱,他饿不死了,你给他红包没用,他希望儿孙绕膝,你们大过年好不容易来一趟跟我说说话,结果大人和小孩都玩自己的,她仍然很孤独,所以从红包里看出人情冷暖。
这种事例每天都在发生,但是你们从来不认为这是故事,从来不认为这可以写作。生活中故事无处不在,就看你是不是观察。你如果学会观察、学会思考,长大之后才能为国家办事。整天光是读来读去,死记硬背,那有什么用?没有用。所以一定要有兴趣,热情地观察生活,把你观察到的东西在你的写作中反映出来,这才是写作的高手。
所以一定要打好基础,不读书将来怎么写作?没法写作。我们当年读什么书?我们读上百本小说,这就是我爱读书的基础。我们过去的教育资源跟你们没法比,我们就是自己读了很多书,使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,鉴赏能力提高,写作能力自然也会提高。我先说这么多,谢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