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获奖作品> 正文

“度”也应有度

第四届“北大培文杯”(中文)特等奖 作者:程子明 邢台市第一中学

家乡曾有这样的说法:开水可饮,冷水可饮,偏是那冷水混开水的,却不可饮。我曾向父母询问科学的缘由,他们也说不出个一二,只说道:“代代相传,经验如此,谁不知道喝半冷半开的水容易闹肚子?”既然是这样,我也只好沉默了。

说到“度”,人们往往奉行儒家的“中庸之道”,辛弃疾在谈及饮酒时便说过“物无美恶,过则为灾”一句,当时读罢,也觉得颇有道理,常常奉为经典,便是要一切有度,不可过,不可过,过则为灾啊。后来发现,这“度” 也如半冷半开的水一般,肚里难受啊。

我也算是个有正义感的人,也曾以铁面高冷者自居,最是看不惯那些阿谀奉承之人、偷奸耍滑之辈,而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“道理”:中庸有道,行事有度,大可不必过于正直。其可谓是深谙“度”的道理,可是他们也许忘了一点,既然万事有度,“度”便也不是绝对的,“度”也应有度。

记得钱锺书有“一个偏见”的论证,其中有一句大致意思是说:人心本不中正,自己的观点难免沦为偏见,而且时髦得很,是向左偏。李敖有一本“快意恩仇录”,韩寒也有许多锐利的文章。我曾拿韩寒一篇文章的观点加以自己的论证,结果被老师评为“过于偏激”。我想也许有些吧,但他们抨击黑暗、敢于直言的精神实在是令人感动。“谦和礼敬”固然重要,但在当今似乎有些过度,以至于变了味,缺少的便是像他们那样的人。如此一来,“度”也应有度,也不可过度,有时偏激一些倒也无所谓。就连儒家的圣人孔子也曾有言:“是可忍,孰不可忍?”

佛家也讲“度”,不只是这个“度”,还是这个“渡”,电视上哪个都有。佛家有“超度”的概念,这似乎是用于死人的,但我在某部西游记电视剧中,也见唐僧有“超度众生”的誓愿。我想,所谓的“超度”便是要进入佛教中所说的“四大皆空”的境界,这种放下一切也算是一种偏执吧。最近有一本叫做《悟空传》的网络小说好像很火,里面的孙悟空看得我很是生怜,现代社会人们更渴望的也许是追求自由、释放本性,这与佛教的教义有很大的对立面,怎么看佛教都有些禁欲主义的意味。若是从“度”的角度看,二者也许皆可以称为“超度”,一个在这一端,一个在另一端。但是在当今世界,自由主义者比比皆是,佛教徒也为数不少,这便是“度”也应有度的明证吧,人们的观点往往可以偏激一些。

再者来说,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中庸的法则,也没有什么对“度”的要求。我既不相信这世界上存在思想和行为极端偏执的人,也不相信这人间会有万事极为和谐协调的景象。从这个角度来说:人们所做的一切事,都没有达到“度”的要求,又都在“度”的范围之内。我讲了很多道理,但是这些道理多是用来指导人实践的。只有把道理应用于实践,这些道理才算得上是“功德圆满”。

其实在我们生活中,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要考虑什么“度”的问题,只是顺其自然的“忙活”着,一天天便也过去了。只有人们在闲得实在是无聊的时候,或者是思想家、哲学家之类,再不然就是像我这样的人,才有心情去思考这些问题。这一思考便不得了,好像是偷吃了分辨善恶树上的禁果,一下子开动了脑筋,并明白了许多大道理,如“万事多要有度,切不可过度”,甚至还有“度也应有度”之类的想法。于是乎,又开始反思自己一天的生活,又为下一天的生活立下这样那样的规矩,可是人们往往很难遵守,这种难以遵守往往会给人带来痛苦。再加上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悟到的观点是“真理”,甚至具有“普世价值”,在宣传自己思想的同时,也把规矩和约束带给更多人,其结果往往不是使更多人得到真理和快乐,而是陷入黑暗和痛苦。例如:各大宗教的野蛮扩张、西方民主的军事推行等等。

我的思想常向庄子和列子靠近,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运行规律,只需道法自然即可,人的强行介入和干预。庄子有“圣人不死,大盗不止”的说法,网上有一种解释是这样的:“圣人不死”,谁是圣人?孔子是圣人,释迦牟尼是圣人,耶稣基督是圣人。这些圣人无不外乎的就是给世人制定出各种规则,儒家讲“仁、义”,佛家有佛法,耶稣有《圣经》和十条诫命。这导致的结果就是“大盗不止”,因为人本来的自然而然的行为便是完善,而强加的各种规则便是打乱了自然。比如说“孝”,孝敬父母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,自然而然地进行孝就是,可你若非说些什么如何养生、多陪伴、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之类的话,便让人劳心劳神,甚至“心有余悸”,处处不得不小心谨慎地侍奉,各种弊端也就从此出来了。

且不论其解释是否合情合理,其道理我是认同的。因此,我想对“‘度’ 也应有度”在“行”这个层面在阐述一下,便是:不要过度地强调“度”,以免乱了自己本身的步调。

“度”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,最有趣的也许是它的“自相矛盾”。其实,我觉得这并没有什么,真理有时候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绝对和完美,所以,给“度”也要下一个度才好。